“还想学乐器,算了吧。我看你就是三分钟热度,你看看你到现在有哪件事情能坚持下来的,别浪费钱了……”
“这么简单的事情,你都做不好,还有什么用,比猪还笨……”
【资料图】
以上这些情景是不是很熟悉?
生活中,有多少父母陷入这样的怪圈,动不动就批评、打击孩子,即便孩子已经尽力了做的足够好,还是少不了苛责和批评。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们认为表扬会让孩子骄傲自满,批评才能让孩子越挫越勇,就是所谓的“打击教育”。
如此不科学的教育方式,真的会如家长们所愿吗?
事实证明,语言的“攻击”并不能让一个人越挫越勇,反而会让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因为身体的伤痛可以在时间中慢慢平复,心灵的创伤却永远修复不了。
曾经有个话题冲上了热搜榜:#九成受访者称被父母语言打击过#。
调查对象是2006名18~35周岁的青年,居然有90.6%的受访者坦言父母对自己进行过言语上的打击。
而且45.4%的受访者认为,这种打击持续到中学。那打击式教育的成果如何,如今真的到了验收的时候了。
高达59.7%的受访者认为打击式教育让自己缺乏自信,容易自我否定。
多少孩子是在父母的打击下长大的?
孩子解释就是顶嘴,保持沉默就是耍脾气,哭泣就是矫情,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比自家的好。反正孩子怎么做,都是错的...
可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真的好吗?
当然不好!
打击教育,会毁掉孩子
简·尼尔森博士说:“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样一个荒诞的概念,认定了如果想要让孩子变得更好,就应该先要让他感觉更糟?”
一、经常打击孩子,会让孩子失去自信,心灵更脆弱!
父母长时间的打击,会让孩子缺乏自信,让孩子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笨,是不是真的不如别人……这种不自信和自卑会常驻与孩子心中!孩子负面情绪会越积越多,甚至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交朋友,觉得没有人会愿意和自己这种缺点多的人一起玩,久而久之就变得不合群,内心也会逐渐变得脆弱不堪。
二、导致逆反心理,疏远父母亲子关系越来越僵
动不动就批评打击孩子的家长,基本上亲子关系都很糟糕。佛洛依德说过:“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经历,将会对她的一生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每个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逆反心理,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进行打击,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敌对行为,让孩子对父母形成恐惧感和厌恶感,甚至不愿意与父母交流和接触,时间长了就会离父母越来越远。
哈佛大学曾用75年对724名男性做了一项跟踪调查,结果发现真正决定他们幸福指数的有四个因素,其中与父母的关系是否良好尤其重要。
所以,不要再试图用打击的方式教育孩子了,而是端正态度,积极推动亲子关系的良好发展,这才是教育之道。
三、扼杀孩子的责任感与独立意识
家长若一直对孩子进行打击和否定,很容易让孩子的心理发生扭曲。久而久之会让他觉得自己真的很没用,做什么错什么,做的多错的多,还不如不做。长此以往,孩子会逐渐缺乏独立意识,以至于孩子遇到困难后,首先做的不是想方设法去解决,而是把困难往外推,把责任推卸给家长、同学、老师。
“打击教育”,要不得
好的教育,是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去消化、自省和成长,而不是一味的控制和羞辱。攻击和贬低不是成长路上的必需品,爱和鼓励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祝福。
建议各位爸爸妈妈们:
一、将命令转化为请求
同样的一句话,使用不同的语气或表达方式,收到的效果会截然不同。比如,当你打扫卫生时,发现地上脏东西扫不起来,如果你面无表情地对孩子说:“快点,去茶几上把纸巾拿过来,我急着用!”孩子很可能就会拒绝。
如果你换另一种语气说:“宝贝,妈妈现在忙不过来,请你帮妈妈到茶几上拿张纸巾给妈妈好吗?”孩子听到这样的请求,一般都不会拒绝。
等孩子将纸巾递给你后,你再不失时机地夸赞孩子几句,相信孩子以后会更加乐意为你服务的。
二、将否定转化为肯定
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喜欢用否定句,比如“你办不到”、“你不能这样做”、“你不行”等。结果家长越是否定,还是越是差劲。
其实父母完全可以把否定句变成肯定句,比如“相信你能办到”、“你能行”、“我希望你这样做”等。
否定带给孩子的是负能量,而肯定带给孩子的是正能量。因此,在与孩子沟通时,家长应该多使用肯定句,少使用否定句。
三、将指责转化为鼓励
通常情况下,每个人都喜欢听顺耳的话,而不喜欢批评的话,孩子也是如此。
具体来说,家长不要抓住孩子的短处不放,而应该多表扬孩子的优点。
比如,孩子画的画很差,不仅画得乱七八糟,还画得家里到处都是。
这时候父母如果一味指责孩子的错误,不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会让孩子对写作越来越没有信心。但如果你抓住其中某个不乱的画面进行表扬,再委婉地指出其中的错误,也许孩子就会慢慢克服存在的问题。
儿童作家郑渊洁曾说:“一个好的教育者,应该用50种教育方式去教育一个孩子,而不是用一种教育方式去教育50个孩子。”
四、将责骂转化为“爱语”
有时因为自己压抑的情绪,无敌释放而转移到孩子的身上,可父母并不知道孩子是可以和我们一起并肩作战,共同承担责任的人。心情不好时可以告诉孩子:“今天妈妈心情不好,可以让妈妈安静一下,给妈妈点时间吗?”如果没有控制好情绪冲孩子发火,要对孩子说:“宝贝,是妈妈的错,妈妈今天心情不好,但妈妈永远爱你。”
所以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不要忘了向孩子表达“爱语”。
孩子自信心和价值感完全依赖于周围人的评价,长期的打压只会让他们错误定位。父母永远也不知道,你的一句话,会把孩子塑造成一个怎样的人格。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放下功利和攀比,聚焦到具体的自己。教育的目的不是加剧伤害,而是促进成长。家长应该以孩子乐意接受的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进行引导。
身为家长,我们挚爱着自己的孩子,所以请不要再否定和打击孩子了,而是多给他一些鼓励和表扬,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肯定和赞许!每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