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的生活中
【资料图】
耕耘时光,安顿自己
五月,不只有夏天和向日葵
还有劳动与爱叙写的生活日常
每一份劳动
都是点亮幸福的光
跟着小集的脚步
来看看他们的累累硕果吧
“教育应该因材施教,授人以鱼,还应授人以渔”
1995年,在嘉庚精神的感召下,何宏舟教授来到集大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至今已有28年。“我在1999-2000年期间出国访学,回国后在学校的支持下到浙江大学进行煤燃烧方面的博士研究,毕业后回校着力建设发展当时在省内尚处于空白的能源学科。”
他长期奋战在科技创新工作第一线,近年来主持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0多个,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开发新技术新产品7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0多个,出版学术专著2册,在清洁燃烧、工业过程高效节能、新能源与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并得到实践转化应用。他还带领团队申报建设“福建省清洁燃烧与能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也是集大获批组建的第一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
谈到对教育事业的感悟,他说道:“教育工作是需要情怀和大爱的,教育工作者是需要有奉献精神的;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应该德才兼备,能够应该因材施教,不仅要授人以鱼,而且还应授人以渔。”
近日,福建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在福州举行,他荣获“福建省先进工作者”称号。他真诚说道:“感恩学校支持,感谢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此荣誉既是对我本人和团队过去工作取得成绩的肯定,同时也是一种鞭策,我们将弘扬嘉庚精神,践行诚毅校训,为集美大学早日进入全国百名大学行列而继续团结奋进。”
何宏舟教授谈道,“梦想靠奋斗实现,未来由劳动创造!让我们为集美大学更美好的明天而勤奋工作,团结拼搏!”
“希望所有人都有机会接受知识”
“把最好的年纪、最有意义的时刻都留给集大。”1988年来外国语学院任教的黄锐老师在集大工作整整35年。如今已办理退休手续的她,仍坚持“退而不休”的理念,她希望发挥余热,在教育工作中尽己所能。
在担任外国语学院院长期间,黄锐老师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带领学院老师进行教学创新。今年,黄锐教授团队的《大学英语》教学案例荣获中国高校外语慕课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优秀案例,并在公布的30个优秀案例中排名第一。
谈及初心和契机,她称当时并未考虑过多,只是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的学生。未来,她与团队会更强调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模式,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以慕课体系为抓手,以翻转课堂为准绳,以深度学习为主体,注重师生互动,结合大创项目,将慕课推向更多学生。
她说道,“每逢佳节收到学生的祝福信息时,我都会感到欣慰和满足,我始终认为这是对我的肯定”,她也祝福广大的劳动者健康平安,万事如意,祝福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我把每个学生都当作自己孩子一样”
2023年是海洋装备与机械工程学院杨绍辉老师在集大工作的第十七年,今年,他获评2021-2022年度“优秀班主任”,他格外重视“班主任”这个身份,对他而言,这是至高的荣誉,也是对自己的鞭策。
杨绍辉老师教授《控制工程基础》《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及《工程概论》课程。课堂上,他认真负责,传道授业解惑;课堂外,他亦师亦友,和学生们“打”成一片。“我始终把学生当作自己孩子一样看待。”杨绍辉老师不仅关心学生们的学业,更注重学生们的内心成长。他以鼓励和引导为主,与学生们定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学业、生活上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帮助有问题的同学走出困境。
同学们对他也满怀感激。“有一位已经毕业了四五年的学生回校以后告诉我,我是他大学期间对他人生影响最大的一位老师。这句话,让我觉得非常幸福,也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五一来临之际,杨老师感慨道:“作为一名劳动者,我认为不管身处什么行业,劳动都是幸福的,奋斗人生才有价值。忙碌了许久,趁着小假期,希望大家都能丢掉繁杂,轻松美好。”
“在教学中思考,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在今年举行的第三届福建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理学院孙雯雯老师主讲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获得中级及以下组二等奖。孙雯雯老师于2006年在集美大学理学院任教,主要教授《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至今已17年。
本次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孙雯雯老师花了大量时间准备,她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多元融合优化教学内容、构建“问题导向”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实现高效率情境式课程教学,以增强学生课堂体验感,提高教学效率。“在备赛过程中,集大也给予了我们参赛教师非常大的支持,非常有幸成为集大一份子,在这个温暖的集体中,与同事互相勉励促进。”
平日里,孙雯雯老师便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德育人,力求帮助更多的学生。她分享“学生的每个成长和进步都让我觉得劳动充满幸福。”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工作者,孙雯雯老师一直在尝试各种教学方式,“创新一直在路上,在教学中思考,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在五一劳动节特殊的日子里,孙雯雯老师说道“劳动者自带高光,奋斗者格外美丽。不管身处哪一个岗位,只要坚持奋斗,勇往直前,平凡的我们终会闪闪发光。这个劳动节,和努力拼搏的自己说一句:节日快乐!”
“惠及民生的科研成果才是最有价值的”
2022年,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的肖安风教授、陈永强老师指导的“利藻生花—高附加值海藻加工技术先行者”项目获得挑战杯省赛金奖及国赛铜奖。
肖安风教授说道,福建具有丰富的海藻资源,虽然当地海藻养殖产量很大,但由于加工过程污染大、副产物利用低等缺点,影响了福建省海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该项目聚焦福建省海藻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海藻多糖绿色提取与深加工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引领学生实施成果转化,助力乡村振兴,反哺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肖安风教授认为,“科学研究不仅需要在实验室里穷经皓首,更需要转化为现实成果惠及民生。”在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中,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进行分析、思考和细化;为学生提供科研活动的支持,通过张弛有度的鼓励和批评,引导学生在情绪波动时勇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
未来,肖安风教授希望能够主动与当地政府、企业联系,广泛推广团队成果,为地方经济和乡村振兴做出更多贡献。五一佳节,他希望所有广大劳动者们工作顺利,少些烦恼和压力。
“辅学生成长,导学生成才,圆学生梦想”
张若琪老师是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的年级辅导员,选择并坚持这份工作的初心是“为了学生”,她分享道“有幸被光照亮,所以我也想发出一缕微光。”曾在本科、研究生阶段受到辅导员关怀的她也想将这份温暖传承延续下去。
谈及对辅导员工作的理解,张若琪老师说道“辅导员三个字,可以理解为辅学生成长,导学生成才,圆学生梦想。”在她心中,辅导员不仅是学生日常行为上的管理者,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人、贴心人和领路人。
张若琪老师回忆,成为辅导员以来,收获了许多“被需要”的幸福与“有所成”的快乐:第一次给隔离的学生送物资和月饼,在电话两端同赏一轮圆月共度中秋;第一次在医院走廊里通宵陪护学生;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学生有困难时最先想到的那个人,意识到自己是学生在收获offer时最先想分享的那个人,以及听到学生家长说“谢谢老师!还好有你在”的那一刻,都让她感受到付出的劳动本身就是另一种收获。
张若琪老师给予学生满满的温暖,学生也将她视为“大家长”,这是她和孩子们的“双向奔赴”。
五一佳节,张若琪老师真诚地说道,你的光,是劳动的奉献,是坚毅的逆行,是默默的守护,是创造美的身影,是为理想而奋斗的模样。你是出现在党员先锋岗志愿服务活动的嘉庚红,你是早出晚归让校园干净整洁的温暖橙,你是守护健康“救”在身边的天使白,每种颜色都以点点微光汇聚起了磅礴力量。这些身为劳动者的“你”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集大人。感谢每一个你!
谈谈你身边的"劳动者"
逐梦辽阔山河间
追光浩瀚星辰里
用初心,致匠心
为每一份劳动喝彩
@唐嘉琦
她兢兢业业、热情善良,她将青春奉献给学校,将热血注入给学生,她就是我们尊敬的辅导员姜如星老师。记得找她谈心时,她都会在办公室等我们,记得在无数个夜晚,她拖着疲惫的身躯仍坚持来宿舍慰问我们,记得每次比赛活动,她都在台下衷心地为我们鼓掌加油。每当看到学生的微笑,听到那一声“姜妈”时,她总说,一切的疲惫瞬间烟消云散了,所有的努力没有白费。她总是这样对自己的工作保持热爱,在此我想对她说一声辛苦了,我最亲爱的导员。
@米米
每天,我都能在水院门口看到一张熟悉且和蔼的面孔。他的脸上永远挂着笑容,制服是他的标志,他就是水产学院保安叔叔——孙叔叔。一次雨天,孙叔叔帮助我一起在校门口寻回丢失的校园卡。丢卡再加上被雨扰乱的心绪,在看到叔叔和蔼的笑容后被安抚。现在,每每经过学院大门,我总会习惯性地和叔叔打招呼。五一来临,我想对孙叔叔和所有保安工作人员说:您们辛苦了!感谢一路有您护我们的安全!
@赵美娟
我觉得我身边一直有一个十分耐心且责任感极强的劳动者——我们可爱的班长。她总是致力于服务班级同学,团结班委完成班级事务。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同学们都在因为志愿工作的减少担心无法完成劳动素拓而发愁,班长了解到情况之后便主动向辅导员申请为大家提供志愿工作,那一刻,班长就是整个班级的“定海神针”。
@小达
我认为学院里的授课老师是我身边的劳动者,每天都勤勤恳恳为学生传授知识,偶尔也会分享一些有趣的人生哲理。老师们燃烧着自己的岁月年华,可也在照亮一批批学子的人生之路,这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也彰显着无数美丽劳动者默默耕耘的身影。
以梦为犁
躬耕每一片山海
肩扛天光,
蓄满希望的谷仓
此敬每一个
热爱生活的可爱的人
五一劳动节快乐